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DDT大事记
              时间基本情况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现DDT及其毒性。
              二战时美国军队中,疟疾病人多达一百万,特效药金鸡纳供不应求。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蚊子,疟疾才得到有效的控制。
              1948年DDT的发展者米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8年女作家蕾切尔•卡逊接到一封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一架喷洒DDT的飞机飞过她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结果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卡逊逐渐“意识到必须写一本书”,并立即着手写作。
              1962年2月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该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表明DDT破坏了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
              1962年2月以后报纸上开始连载卡逊的作品,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二十多个专栏的文章;化学工业界、农场主、某些科学家和杀虫剂产业的支持者对卡逊展开攻击,包括人身攻击;公众的高度关注导致了政府的介入,肯尼迪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进行调查,结果完全证实了卡逊的论题正确,该委员会要求立即减少DDT的施用直至最后停用。
              1963年卡逊前往国会作证,得到参议院的高度肯定;受其影响,美国限制使用多种杀虫剂。
              1972年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
              材料二《寂静的春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称颂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根据360百科“寂静的春天”条改编
              (1)《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许多人的强烈不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寂静的春天》一书何以能深深影响美国的政策。
              (3)DDT作为科学成果最终被禁止使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认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2)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二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 3. 材料一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1973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1967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适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华盛顿邮报》《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核技术已成为未来高效发电方法的首选,比石油或煤炭更加高效(而且更有利于环保).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欧共体已经开始了大型核能开发项目……
              --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战争”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人类应用核能的历史,谈谈你对合理使用核能的认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西方媒体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以去年为例,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该报前总编威廉•莫格的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
              材料一  4世纪的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对中国的评价,更能代表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普遍认识。他赞美中国物产的富饶:“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材料二   黑格尔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文明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在皮埃尔•莱曼《我眼中的中国》里记录:“20世纪50年代:流行形象是贫穷”,“20世纪80年代:令人惊叹的转型”,“在九十年代,他们联想到的则是高科技和金融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社会的‘贵宾席’一直被西方列强所独占。它们天生就是统治者。如今,西方觉得它也许应该邀请中国进入‘贵宾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之一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5.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2)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两“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一一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  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