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是(  )
              A.杨利伟
              B.袁隆平
              C.李四光
              D.焦裕禄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DDT大事记
              时间基本情况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现DDT及其毒性。
              二战时美国军队中,疟疾病人多达一百万,特效药金鸡纳供不应求。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蚊子,疟疾才得到有效的控制。
              1948年DDT的发展者米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8年女作家蕾切尔•卡逊接到一封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一架喷洒DDT的飞机飞过她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结果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卡逊逐渐“意识到必须写一本书”,并立即着手写作。
              1962年2月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该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表明DDT破坏了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
              1962年2月以后报纸上开始连载卡逊的作品,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二十多个专栏的文章;化学工业界、农场主、某些科学家和杀虫剂产业的支持者对卡逊展开攻击,包括人身攻击;公众的高度关注导致了政府的介入,肯尼迪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进行调查,结果完全证实了卡逊的论题正确,该委员会要求立即减少DDT的施用直至最后停用。
              1963年卡逊前往国会作证,得到参议院的高度肯定;受其影响,美国限制使用多种杀虫剂。
              1972年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
              材料二《寂静的春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称颂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根据360百科“寂静的春天”条改编
              (1)《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许多人的强烈不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寂静的春天》一书何以能深深影响美国的政策。
              (3)DDT作为科学成果最终被禁止使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认识。
            • 3. 《时代》杂本曾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
              A.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B.《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经十分的普及
            • 4. 邓小平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的贡献.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
              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
              C.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
              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2)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二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