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与梦想--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9)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
              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
              材料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三十多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演进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写出三件标志性的大事。)
            • 2. 二战后,各类国际组织纷纷建立,对世界发展影响巨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也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
              (1)分析材料一,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据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二  “欧洲联盟”是欧洲人在20世纪的一大创举,是几个世纪以来的理想主义(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过渡到经验主义的一个重大创造。他们认为,他们都是欧洲人、都信仰基督教,就应该有个庞大的帝国把他们都收拢起来。当然,精神层面之外,也有实际需要,特别是经济方面。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精神层面”和“实际需要”两个方面指出“欧洲联盟”建立的背景。
              材料三  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基本态度经历了尝试性接受、相对排斥、有限参与和积极参与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呈现出勃兴之势。
              --刘宏松《中国的国际组织与外交》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基本态度。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举两例说明。
            • 3.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新型学习方法。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历史《必修2》后,对“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请你和他们一道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宋时期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2)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3)依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
            • 4. 材料一  明太祖……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长期保持不变。……永乐时,一方面继续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以后,海禁时紧时松,中国海商和倭寇相勾结,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患。隆庆以后,部分地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使中国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但也蕴藏着危机。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
              --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海禁”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 6.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什么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2)“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
              (3)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国际背景。
            • 7.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2)依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次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中国是如何融入世界的。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的世界秩序:一种初步的设想》中探究中国“中央之国”心理的形成时说:“中国的世界最初是以农为本的文化孤岛……在中国世界的边缘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中国又较中国贫穷的社会。在战争中,它有时比中国强,但在艺术文明方面却远逊于中国。中国的世界从未丧失其一统的意义和文化传统……加之地理因素上存在的实际阻隔,在这样一种世界秩序的观念的笼罩下,庞大的中华帝国即已沉醉于‘唯我独尊’的幻想中。
              材科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侵入中国为止,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材料三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贸易组织荣誉日”庆祝活动时不无幽默地说,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中央之国”,而正是加入世贸组织将中国从世界的边缘拉到了世界中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新角色和新力量。
              材料四  国力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基本条件。国家力量的核心是军事力量。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形成“中央之国”心理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中中华帝国“沉醉于‘唯我独尊’的幻想中”的说法你认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结合才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稳定性和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各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原因有哪些。
              (4)如果将材料四中的“社会”替换为“国际秩序”,请结合史实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是否合理。
            • 9. 历史上不同国家因国情各异,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一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此外,1933年美国还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1)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及其影响。
              村料二  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2)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有。”有数字显示,从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 8%.此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3)结合所学,列举1992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举措。
            • 10. 人类历史发展是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的过程。

              (1)观察地图,指出1500年以后的商队路线与唐朝时期的交通线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到1914年以前铺成的海底电缆长达51.6万公里,因而加强了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电报联系。……这个时期有3万艘商船……往来运货于世界各地。各大洲也建成了横贯大陆的铁路…….一个国家举行的博览会,可以有世界“万国”参加。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中国读者可以读到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或代议制可以对东方国家……发生影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2)依据所学知识,评价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中国与“世贸”关系大事年表(部分)
              阶段时    间概                 况
              11947年关贸总协定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台湾当局占据关贸总协定中的中国席位。
              1971年总协定取消台湾的观察员资格。
              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申请。
              1995年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3)根据上表,为每阶段起一个名称。选取其中一个阶段,分析相关的历史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