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论断的理解。

              材料二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通过。

              (2)材料二、三、四主要体现了我国哪些民主政治制度?

              材料五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3)分别阐述美国国会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概括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
              (3)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全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那些原则?并简述它颁布的主要意义。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吸取了什么历史事件的教训?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3)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 4.

              20世纪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挥铲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毛泽东当场宣读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体现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请回答:

              (1)20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行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后共同开展了什么运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






              (2)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完善表中所缺内容。

              史实

              结果或意义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 5. 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就。

              (2)材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你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 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第一届人大召开纪念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邮票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 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5分)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4分)

            • 7. 选举制度是人类组织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作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就包含一种早期的选举制度,公元前594年,梭伦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法律改革,使“人民有了投票的权力,成为政府的主宰”。克里斯提尼进一步完善了雅典的选举制度,他将每个选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50人组成5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执行机构。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的民主选举制度已经基本成熟。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改革法案再 次对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房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交纳地租12镑以上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资料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 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 点。  (4分)根据材料二,概述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有哪些变化。(4分)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4分)

            • 8. 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 9.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 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 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 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 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清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三,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据此说明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民主政权应当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一切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不投降、不反共、不倒退的人都应当吸收其代表加入政权……而是以工农小资产阶级为主,同时又不拒绝进步的中产阶级分子及进步士绅参加的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1940年)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政权建设的原则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954年宪法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