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表是摘自《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      录
              独立自主
              求同存异
              以大事小
              修睦四邻
              A.重庆谈判
              B.“乒乓外交”
              C.和平共处
              D.抗美援朝
            • 2.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3. 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4.

              32、 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

              (1)材料一、二中所描写的 “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 

              (2)材料四反映出当代中国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 5.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解冻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 6. 我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7.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
            • 8.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 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9. 1953年,中国驻缅甸首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0. 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极大关注。与“中国人来了”密切相关的外交大事是(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