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年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郑启荣、孙洁晓《试论1945一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l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 2.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不断得到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新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中非双方在20世纪为追求国家复兴与民族自强而在外交领域所作努力的一部分。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提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应该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表达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时,越来越多地使用“合作”而不是“援助”一词,把以往简单的援助方式,提升为双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富于成效的技术经济合作,从而使中非关系成为推动中非双方实现各自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动力。
              2000年以来,中非关系的提升不仅表现在政治与外交层面,经贸合作更成为新世纪中非关系发展的核心动力,贸易总额跳跃性增长,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以投资带动贸易成为中非经济合作的新特点。
              --摘编自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转型三十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中非关系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中国的对外政策
            • 3. 图为1960-1969年中苏贸易总额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较(单位:万美元).据此可以推知(  )
              A.两大阵营对峙导致中苏贸易锐减
              B.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C.苏联并未成为中国外贸的垄断者
              D.中国国内经济调整促进外贸发展
            • 4.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 5. 如图所示,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图2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1的不同在于(  )
              A.缔结军事同盟
              B.坚持独立自主
              C.加强友好磋商
              D.结伴而不结盟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 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时什么?
            • 7. 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8. 目前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  )
              A.缔结同盟对抗美国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结伴而不结盟
              D.两国外交政策基本一致
            • 9. 1992年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圈,但此后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国。这主要是为了(  )
              A.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集中精力发展市场经济
              C.顺应国际多极化趋势
              D.保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6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到:“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在建国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源。
                 材料二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侵占了菲律宾,并把夏威夷、关岛合并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美国支持日本,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
              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1917年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参加了巴黎和会,会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
              --摘编自《二十世纪初美国外交政策的时空性》等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在20世纪初期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华盛顿会议说明这一变化在美国同日本、中国之间的关系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美国国会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1937年4月通过《永久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火武器。但到了1939年,美国国会对《中立法》进行了修改,提出在“现款自运”的基础上允许美国向英国等美国的友好国家出售武器;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确立总统有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借或转让任何军需品”。根据这一法律,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向盟国提供了500多亿美元的援助,用以购买武器装备和其他战略物资。
              --《美国常规武器转让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3)美国由“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火武器”到“向英国等美国的友好国家出售武器”这一变化是在何种背景下发生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通过《租借法》如何改变了其在传统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4)综上,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