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5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6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

               

            • 2.

              (27分)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是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据《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渡过难关?(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40年代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的原因。为什么1949年以前费正清主张美国政府与中共建立关系?(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10分)

              (4)从费正清个人的经历来看,你认为一位学者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 3.
              【题文】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阅读下列照片,回答相关问题(13分)

              请回答:
              (1)图①与列强哪次侵华战争有关,《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2)图②的发言是在哪次会议上?(1分)指出图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2分)简要说明此次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2分)
              (3)图③乔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1分)图④所反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4)以上照片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2分)有何感想?(1分)
            • 4.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6分)
              (2)简述19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6分)
              (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6分)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2分)
            • 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有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主要的外交政策。(3分)

              (2)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对当时国际形势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请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2分)

               

            • 6.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 7.

              (9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8~1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1901年日本八幡钢铁厂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八幡钢铁厂的比例),其原料主要是从中国掠夺的湖北大冶铁矿石。

              注:以上两幅图是根据周一良《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和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数据绘制。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日本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2)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3)这种经济上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 8.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9. 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苏联是建国初期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D.外交三大政策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 10.
              【题文】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阅读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院日本对华采取一系列强硬举动凸现军事色彩。据日本共同社1月16日披露的日本防卫厅应对西南岛屿“有事”的对策方针中,钓鱼岛竟然被包括其中。在这份名为《日本西南诸岛防御计划》的文件中,假想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日本自卫队如何保卫九州以南和中国台湾以北1 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的大小岛屿,其中包括保卫钓鱼岛。“与其说是保卫,不如说是霸占,试图给人造成一种名正言顺的假象”,一位日本问题专家说。
              (1)图一、图二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概括说明图三、图四的历史场景对中国政局产生的不同影响。
              (3)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日本的野心。有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早在二战中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已作了明确规定,请回答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名称及具体规定。
              (5)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