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周总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  )
              A.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
              B.冲破欧美封锁,改善外贸局面
              C.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D.寻找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
            • 2.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使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 3. 二战后,印度、缅甸、印尼等一批新兴民族国家诞生,中国认为这对新中国是有利的局势。因此,新中国(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实行“一边倒”政策
            • 4. 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5.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他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
              A.《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 6. 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
            • 7. 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 “它”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
            • 8.

              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这一原则出台的背景是( )

              A.中国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B.周边地区局势开始缓和
              C.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D.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确立
            • 9.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最终在多方努力之下,会议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缓解了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与会国广泛支持和响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会上周恩来把“平等互惠”改为了“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 10.

              被誉为新中国“外交之父”、“外交之魂”的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