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图1、图2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 2. 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
              材料二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2号,1912年2月10日(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三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 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
            • 4.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5. 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6. 第22届冬奥会将于2014年2月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索契也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索契有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他在这里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名著。该小说颂扬了保尔在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革命激情和坚强意志。由于中苏建国初期的社会环境极为相似,使得这部小说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请结合所学说明中苏建国初期社会环境的相似之处。
            • 7.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唐代麦的地位逐渐上升。唐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代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占城稻的引进,使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宋代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
              --《浅谈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宋时期人们饮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竹枝词三首
              《沪江商业市景词》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  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颐安主人
              《申江纪游》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麰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请上水晶盘。-招隐山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   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带琼浆。-颐安主人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流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3)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饮食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苏州“稻香村”大事年表
              时  间事      件
              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大栅栏西街建立稻香村南货店,苏州稻香村进入北京
              清末民初苏州稻香村为保牌号,在国民政府农商部注册双穗禾字图商标
              民国时期稻香村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销路之广在苏州城首屈一指
              1926年店铺翻建时,在二楼墙上塑“只此苏城一家,外埠并无分出”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战火波及,艰难生存,最终顺利过渡到新中国
              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
              文化大革命期间稻香村更名为红太阳,再次并入苏州糕点厂
              1978年苏州稻香村这个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字号终得恢复
              1998年稻香村作为苏州市贸易局试点,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2004年在苏州稻香村食品厂的基础上,成立了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4)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稻香村”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 8. 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各国在实践中叉不断探索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7年11月底至12月初,正义者同盟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闭幕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即着手完成起草宣言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写过两个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在这基础上,马克思执笔写成《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二  布尔什维克一发现自己处于俄国的主人地位,就面临着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挑战。关于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过去已宣传很久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对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任何模式可循。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无论在其本国,在东欧一些国家,还是中国均暴露出许多弊端,这就促使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贾松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挑战,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背景及举措。
            • 9.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
              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实现转型?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
            • 10. 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1913192819321937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总产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l21
              电力15107432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材料二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
              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 387.9
              请回答:
              (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年一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一分析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