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美国社会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纽约、芝加哥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1910年一个委员会对纽约及其他城市情况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人以上;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而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据有关资料,从1880年到1890年,全国犯罪率上升了8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城市.--摘编自《美国城市化进程探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 2.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1889698454491100000
              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
              1840412812768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
              ……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
              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
              显得微不足道了。--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城市化率年份城市化率年份城市化率
              194910.6195918.4196917.5
              195011.2196019.7197017.4
              195111.8196119.3197117.3
              195212.5196217.3197217.1
              195313.3196316.8197317.2
              195413.7196418.4197417.2
              195513.5196518.0197517.3
              195614.6196617.9197617.4
              195715.4196717.7197717.6
              195816.2196817.6197817.9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 4.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我们的党和政府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成功的探索。指出其主要内容。
              (2)1958年,中共中央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严重后果?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上作出哪些重大决策?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指出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5.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关税壁垒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党的八大成功之处在哪里?
              (3)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4)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90年代我国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这一目标基本达成的标志是什么?
            • 8. 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陈先《九十纪行》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会有何缺陷?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至清遭光束的人口和粮食情况估计
              时期全国总耕地粮食用地亩产量(市斤)总产量(亿市斤)人口(百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市亩)人均粮食产出(市斤)
              明万历
              (1573-1620)
              7.56亿亩7.18亿亩243.517941206.31458
              清初顺治
              (1644-1661)
              6.07亿亩5.767亿亩243.514041006.11404
              康雍之际
              (1720)
              9.84亿亩9.102亿亩279.225411307.61955
              道光末
              (1850)
              12.54亿亩11.288亿亩325.536744502.8816
              --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再估计》
              材料二1918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3亿,粮食总产量大约2833亿斤,人均粮食659斤;1936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8亿,粮食总产量大约3199.6亿斤,人均粮食666斤。
              --依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和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

              --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万历至清道光末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认识。
            • 10.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也是制度的创新、尝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二  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先后任命数十位首相后表示,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回望中国……这个被黑格尔称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一次是模仿西方建立宪政共和……二是……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两次均以失败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发,才创造出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北京模式。这一点在2008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弥足珍贵。
              --《2008年:西方民主一元化阶段的终结》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促使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的国内外因素。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的历史感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