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2分)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4分)

               

            • 2.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没有人否认,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拄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欧洲由于采用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欧洲人民依赖糖和烟草等进口商品。

              ——(美)R. R.帕尔肤《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欧洲的政治思想、科学、哲学、文化风尚和人民也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对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典范。

              ——(美)R. R.帕尔欲《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180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材料四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哪些历史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17、18世纪欧洲风尚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变化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6分)

               

            • 3.

              (26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5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3分)

               

            • 4.

              (13分)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6分)

               

            • 5.

              (25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10分)

              (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7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 6.
              【题文】古今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
              (2)北宋、明、清各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3)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 7.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刺,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舍作社的决议》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就是中国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事情,现在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前完成了。
              材料三: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
              材料四: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一一“五个一号文件”。
              请结合材料指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农村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党和政府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