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社会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百年张裕,传奇品质”。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2002年7月,张裕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16家民族品牌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代表了哪种文明,推动图一向图二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4分)

               

               

               

               

               

               

              3.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的?(4分)

               

               

               

               

               

               

              4.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张裕葡萄酒公司这一民族工业的传统品牌,经历了哪几次主要发展机遇?简述每次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

               

               

               

               

               

               

               

               

               

               

               

               

               

               

               

               

               

               

               

               

               

               

            • 2.

               近一个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变为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重大的战争或革命

              背景或原因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

              国民革命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发生,但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住。

              依据材料分析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原因。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是如何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

               

               

               

               

               

               

               

               

               

            • 3.

               近一个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变为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重大的战争或革命

              背景或原因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

              国民革命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发生,但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住。

              依据材料分析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原因。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是如何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

               

               

               

               

               

               

               

               

            • 4.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

              (1)你是怎样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4分)

               

               

               

               

               

               

               

              (2)二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6分)

               

               

               

               

               

               

               

              (3)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三月月考试卷

               

               

               

            • 5.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请回答:

              (1)凤阳的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建立,都与被誉为“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一次会议有关。这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

              (1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4)除深圳外,还有哪些经济特区?形成怎样对外开放的格局?

               

               

               

            • 6.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 7.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2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Dragon(中国龙)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 8.

               (16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3分)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9分)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4分)

               

            • 9.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1998~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

              材料四 2007年,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六大领域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城镇居民实际增长约13%,超过GDP增长速度;农民增长约8%。

               ——国家统计局网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性变化”的伟大起点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从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改革两方面,比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中国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4分)

              (3)中共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材料三表明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发生了什么的新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4分)

              (4)从材料四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简要分析其成因。

               

               

            • 10.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

              数据一: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数据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材料三 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依据材料三概括其变化。

              (4)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经济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筹建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论坛,各界反响热烈。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性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