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 2.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关税壁垒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成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一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付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对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
            • 4.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照片、漫厕)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资料的重要来源。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参照图1左上角方格,在A、B两个空格中仿写相关文字,并简要叙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2)图2所示著作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该著作发表有何历史意义?图3与图2所示著作内容相比有何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3)分别概述图4、图5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述其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历史图片的认识。
            • 5. 材料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
              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会启动了银行改革立法……而且还把大部分私营企业置于集中的监管之下……新政参与者把公共工程署(PWA)设想成“注水泵”(pump-priming,意为政府为刺激经济而注人资金)的机构,旨在刺激非政府就业……山姆大叔究竟能不能通过注水使得工业之泵进入有效运转……在这期间,国会采取了一些对农民、贫困房主、一文不名的年轻人和田纳西河流山地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措施,些政策的清晰表达……带出了一项经验的遗产……
              --(美)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
                  材料二  毛泽东的继承者发起了“现代化”运动,不仅采取了以前被视为“修正主义者”的措施,
              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走得更远--甚至走到了“市场社会主义”。这些措施包括废除人民公社,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在工厂里以个人经理取代革命委员会;奖优惩劣;从工业的自力更生转向大量进口产品和技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北京参加中美建交三十周年活动时曾表示,美中关系发展到这样的程度“谁都想不到”。三十年来,尽管磕磕碰碰不断,但始终没有影响两国关系大局。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3021亿美元,增加了80多倍。……面对金融危机,面对美欧日同时陷入衰退的局面,无论是布热津斯基、基辛格或是奥巴马当局,都一致认为只有美中两国更紧密合作与配合,才能为困局解套。
              --王健民《中美关系与世界新秩序》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概括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国会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步入“市场社会主义”采取的措施。
              (3)指出当前世界局势和时代主题。(8分)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世界局势和时代主题,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走向的看法。
            • 7.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8.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  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77.6%22.4%
              1997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至清遭光束的人口和粮食情况估计
              时期全国总耕地粮食用地亩产量(市斤)总产量(亿市斤)人口(百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市亩)人均粮食产出(市斤)
              明万历
              (1573-1620)
              7.56亿亩7.18亿亩243.517941206.31458
              清初顺治
              (1644-1661)
              6.07亿亩5.767亿亩243.514041006.11404
              康雍之际
              (1720)
              9.84亿亩9.102亿亩279.225411307.61955
              道光末
              (1850)
              12.54亿亩11.288亿亩325.536744502.8816
              --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再估计》
              材料二1918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3亿,粮食总产量大约2833亿斤,人均粮食659斤;1936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8亿,粮食总产量大约3199.6亿斤,人均粮食666斤。
              --依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和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

              --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万历至清道光末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认识。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