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 2. 下面是革命老区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邵集公社大刘郢生产队农民何开升春节时写的春联1978年: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 断,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横批:老牛落在枯井里。 1983年:吃有粮烧有草富民政策好,迎新春迈新步更上一层楼。横批:政策加科学展翅高飞。 1984年:穿新衣住新房人均吨粮,忙生产干四化实现翻番。横批:坚信党的政策。出现对联中所述显著变化的因素有
              ①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翻身做主人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③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农民勇于创新,敢于天下先的精神
              [     ]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3.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土地改革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 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

              [     ]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 5.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沦,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     ]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6. 下图是《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生活水平的提高
              C.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
              D.生活习惯的变化
            • 7.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8.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小调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小调歌赞扬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制
              B.人民公社
              C.农业合作化
              D.土地改革
            • 9.

               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技术开放区
            • 10.
              【题文】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2,4,6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哪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
              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