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到:“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 2.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

              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 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伏尔泰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重视调解民事纠纷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3.

              在新中国,国有企业数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下列1949-1957年、1957-1978年、1978-1992年、1992-1999年四个阶段全国国有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的变化,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978-1992年应是

              A.44%—26%
              B.26%—53%
              C.53%—77%
              D.77%—44%
            • 4.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下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四川省广汉县某公社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②中共中央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③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 5.

              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B.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D.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
            • 6.

              英国《金融时报》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命运,正在慢慢脱胎换骨,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共同语言日益投机,渐而接轨上路。促使该时期中国同国际“接轨”的事件是

              A.在海南岛设立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 7.

              下列属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有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④国有企业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 8.

              “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国家将以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粮棉集中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决定拿出一批粮食,按原统购价销售给农村养殖户、国营养殖场、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单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5年1月1日)以下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党中央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
              B.党中央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C.党中央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
              D.党中央决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 9.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创新,它注定是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有过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所有制。

              ——吴江  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材料二  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变”与“变”。(4分)并说明“不变”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指出 “变”的具体措施。(3分)

               

            • 10.

              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