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取得的具体成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评价材料三中“人定胜天”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它对我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有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材料二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材料三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摆脱“路径障碍,试错反弹”,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萎缩”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廷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中国制造的首台机车——“中国火箭号”1882年,唐胥铁路修理厂的工人,根据英国工程师的几份设计图纸,利用矿场废旧材料制成。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四  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       
              2005年9月,福厦铁路开工建设,设计速度为每小时250公里。它连接了福州和厦门,全线设14个站,全长273公里,总投资超过144亿元,于2010年建成通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及历史背景,分析建设鹰厦铁路、福厦铁路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从1958年开始中国人口逐步就基本没有自由迁移了。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山西南部秦岭那里,四川、贵州、云南,现在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好多大的厂都是那个时候陆续迁过去的,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各地有小三线,小三线在皖南。“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2)从1958年开始到“文革”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迁移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出国。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三十年为分界线,前三十年人口迁移和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此预测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三 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发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什么主要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下面我讲十个问题。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一摘引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1)指出毛泽东所说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在工业化道路、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第六、第七大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在农、轻、重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有何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评价这一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二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农民中流传说着这样的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抗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养出杂交稻的袁隆平。”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失误。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币化翠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迭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