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台湾局势由于朝鲜战争以及中国入朝参战而极度复杂化,并形成了海峡两岸之间分治对抗的局面将长期延续下去的环境和条件。中苏同盟关系得到加强的同时,新中国对于苏联在经济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依赖(至少从短时段来看)大大加强了。新中国作为一个“革命国家”,愈加被排除在国际事务之外(包括联合国之外).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进一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新中国在国际安全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毛泽东和中共领导层在中国各种资源的配置中,将国防和军务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并使得以高度集中为主要标志的统制性计划经济模式成为唯一有可能实行的模式。
              --摘编自陈兼《六十年后再思考--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现“在各种资源的配置巾,将国防和军备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 2. 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 年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D.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 3. 如表是1952年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据此可知(  )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0.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发电量(亿度) 73 3887 912 449 330 51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情绪
              C.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落后
              D.冷战形势制约了中国战略选择
            • 4. 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
              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
              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 5.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因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从而造成重大失误的事件是(  )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6. 如图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宣传画反映了(  )
              A.农村粮食大丰收
              B.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左”倾思想严重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 学者张鸣说:“整个中国,在文革十年,整了上亿人,整死几百万人,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的边缘,其中在运动中,很多人即使不是凶手,也做过帮凶,罪魁祸首却只有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那几个人…”他要阐明的是(  )
              A.文革罪恶深重涉及面广
              B.文革使普通民众丧失人性
              C.林彪、四人帮不是文革罪魁
              D.对文革的清查反思不够
            • 8.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 9. 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
              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
              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 10.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