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5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30.523.515.513.9
              学历10.611.712.625.3
              职业17.825.828.240.7
              籍贯4.24.96.74.1
              上表反映了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多种变化趋势。诸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客观而言,司徒雷登无论是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在更广泛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终究是一个“政治上的小人物”。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在队伍最前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作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燕大校务达27年之久,他骑着毛驴为燕大筹款的逸事至今仍在学林流传。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
              --腾讯网
              材料二
              毛泽东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中国从事了什么活动,有何特点。
              (2)根据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徒雷登的看法。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载,到光绪末年,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公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上海居民职业分布为:农民4.14%,工业18.7%,商业、交通运输业、公务、人事服务、自由职业等为34.8%。
              材料二 以下是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竹枝词: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注:“爱皮西地”即ABCD)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影响。
            • 4. 文明转型是人类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欧洲自1760年至1914年“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据有中心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