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一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西装和中山装

              图3 “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4 当代绚烂多彩的服饰
              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上海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并为该同学补写全辛亥革命的影响、启示。
              辛亥革命——①(副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废除官厅称呼,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1)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影响: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2: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1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2)材料2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4.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5.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
              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7. 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观察以下图片并回答问题。 
                       
              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是青年人最崇拜的服装      
              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结婚照                           20世纪90年代青年的结婚照

              (1)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军装最时尚? 
                                                                                                                                                                               
              (2)20世纪90年代的结婚照和20世纪80年代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认识,说明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 8.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碰撞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一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印刷于北宋时期。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販,别有加绕,请记白”。

                  图二是《眼药酸》图。是南宋时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着布袋,袋上画着许多眼睛,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

                 (1)宋代济南商标和眼药酸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哪些社会状况?(3分)图一中反映的印刷技术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给欧洲文明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了不断地交汇、碰撞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6分)

                  材料二

               

               

               

               

               

               

               

               

              图三  广州十三行

                  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3)图三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什么对外政策?(1分)该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8分)

               

               

               

                  材料三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政策各自遭到国内一部分人反对的原因?(4分)并指出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材料四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程有哪些变化。2002年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