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覆盖面遍布全世界。《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共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达赖叛逃、“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共40余人近百次。国家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李泽锴(香港富商李嘉诚之子,企业家)、吴仁宝(当代中国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影星进军国际影坛、港澳回归、SARS病毒(非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等
              据材料指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中国人物上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要求:至少列举两个特点,且观点明确;原因分析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上述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或对不同时期的多个形象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认知,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唐先生将这二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名之日‘历史三峡,”。           一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历史三峡观”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历史三峡观”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5. 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评论材料中的这场争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7. 改善民主,是自古以来中外政府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民生观。
              材料二  2010年9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力促公租房建设。2010年9月29日,财政部等三部门下发《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实行税收优惠。2010年11月2日,财政部等四部门下发《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作出规定,并停止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其原因。
              材料三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   1933年,在美国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
              ---节选人教版必修二课本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毁坏农产品的做法的目的及其特点。
              材料五  当年“专家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有一种自动机制能治愈其全部疾病,包括失业问题。今天,相信那个自动机制的人不多了”。
              ---节选自(美)莱维•巴特拉《1990年的大萧条》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特拉为什么说“今天,相信那个自动机制的人不多了”?
            • 8.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也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快乐、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幸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民生幸福”的认识。
            • 9.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 10.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材料二
              天津大事年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1906年天津电车电灯公司举行环城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1906年4月,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举行成立典礼。
              1907年2月,《醒俗画报》创刊。宗旨是“唤醒国民,矫正陋俗”。
              (2)依据材料归纳天津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易服”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全国开始流行列宁装、“布拉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9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4)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服装反映出当时外交、经济状况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