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覆盖面遍布全世界。《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共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达赖叛逃、“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共40余人近百次。国家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李泽锴(香港富商李嘉诚之子,企业家)、吴仁宝(当代中国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影星进军国际影坛、港澳回归、SARS病毒(非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等
              据材料指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中国人物上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要求:至少列举两个特点,且观点明确;原因分析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上述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或对不同时期的多个形象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认知,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唐先生将这二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名之日‘历史三峡,”。           一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历史三峡观”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历史三峡观”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5. 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
            • 6.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 7.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8.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 9.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10. 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