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 3.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
              --中新网
              (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  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男子的日常服饰十分质朴,女装也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女性气质。
              --《华文教学通讯》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服饰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服饰“毫无规矩”的原因。
            • 4. 社会风俗和观念的变化折射社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缠足对于旧时代的女人而言,本质上不是一个美与丑的事儿,而是生计问题。绝大多数女人之所以缠足,关键是因为如果不如此不仅不能嫁个“好人家”,而且有着嫁不出去的危险。
              --引自张鸣《“历史”另一面的困惑》
              材料二 在未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史上任何文明都不存在社会福利的概念,更没有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中的平民,在遭遇变故如伤残或因衰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后,由于再没有其他可以获得经济来源的途径,基本等于完全失去了生存保障。为了抗拒这种生存风险,平民选择了繁育下一代作为个人的专属保险。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养儿防老。当养育子女成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时,这等同于一种中长期投资。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人们还可以选择分散投资的策略,比如扩大生养数量。
              --引自《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帝国启示录》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西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多数人都懂得日蚀、月蚀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中国人却大多保持着恐惧心理和迷信活动;西方人立身处事以切身利害为进退,而中国人以对人的忠孝节义为立身任事之本;西方人讲平等、重竞争、交往务实、不尚空谈,而中国人讲礼乐、重亲和;西方人重视自身现实的生命,讲求今生的享乐,而中国人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请回答
              (1)在分析原因方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旧时代女人缠足”和“养儿防老”问题相同的分析角度是什么?此外,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探究上述问题?
              (2)从戊戌变法时期到民国时期,不缠足运动持续进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缠足运动出现的社会背景
              (3)最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日益淡化,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材料三中体现中国近代风俗有何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近代西方风俗的主要原因?
            • 5. 从上海发展看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一                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表
              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
              苦力544鸦片馆主353杂货商329钱庄助理228
              百货业主453洋行雇员344船民253茶叶店主174
              裁缝375木匠、建筑工、承包商330船商、丝商、棉商230老鸨222
              小贩165米商123酒店业主151糖果商、面包商119
              佣人152典当商119理发师132煤商95
              资料来源:《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
              材料二
              1865年   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开业
              清廷批准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867年  租界设立上海水龙公所,以供消防之用
              1872年  英商出资创办的《申报》
              1884年  英商主办《点石斋画报》创刊
              1896年  上海徐园放映电影,这是电影在中国的首次放映
              1897年  夏瑞芳、鲍咸昌在沪创立商务印书馆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开业
              《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
              1911年  《新申报》号外在次日报道了北京学生五四爱国示威
              1925年   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
              --摘自熊月之《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
              材料三

              注:专门事业指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
              杂类指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
              --摘自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表根据数据绘制
              (1)材料一体现了上海开埠早期,租界内华人职业分布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中体现了上海社会哪些方面的变迁?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三,华人职业分布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上海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认识。
            • 6. “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
              “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材料二
              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材料三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材料四
              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
              材料五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问题:
              (1)根据材料一,推测孙中山是何时为什么要剪辫子?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这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
            • 7. 社会的发展推动妇女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人,伏于人也。……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大戴礼记•本命篇》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人的妇女观念。
              材料二  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工作是单调乏味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断线。……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的(雇主),更喜欢雇佣妇女和孩子,因为妇女和孩子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且更服从命令。对妇女和童工劳动的剥削达到了很大的规模……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时期雇主更喜欢雇佣妇女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中的女工们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材料三  文之意,今日女界宜专由女子发起女子之团体,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识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始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得胜也。未知诸君以为然否?更有一言奉献:切勿倚赖男子代为出力,方不为男子所利用也。
              --孙中山《致参政同盟会女同志的信》(1912年9月2日)(节录)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妇女解放的因素。
            • 8.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是观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妇女虽然是人,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虽然可以拥有财产,但不能完全支配财产,也不能享有全部的公民权利,法律把她们当作抚养子女者看待。--郭超英、颜海英《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及演变》
              妇主中馈(家中饮食等事),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主事).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丈夫),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母鸡)晨鸣,以致祸也。一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一《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
              时间举措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86年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何相同之处?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根源。
              (2)工业革命为什么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因素促进了近代以来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 9. 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地点特色
              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舍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略矮小。
              材料二  图1为北京四合院平面结构图,四合院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图2为2012年开盘的深圳某楼盘户型结构图。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户型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古今中国人住宅观进行比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