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7年邓小平告语天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力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

              ——《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文化大革命”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大学、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学院……
              --摘自《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
                  材料二
                  1911年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是多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文明的更为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05年。那一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即使是慈禧太后最为顽固的谋臣们也不能不看出,中国的困境已经不能再科举所考察的儒家学术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了。事实上,科举考试的废除标志着中国维持了近2500年的一个文明模式的废气。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动作用。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开始关注下层贫民的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出现,主要有慈善学校、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等。慈善学校的男生以园艺、木工、制鞋和印刷等技术课程为主,女生开设缝纫等生活课程,最主要对学生进行宗教和道德训练,使他们养成对上层尊重的态度。主日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对贫苦儿童进行宗教和文化教育,学习基本的读写知识,工作之余教儿童阅读圣经,使下层群众养成勤劳虔诚的习惯。此外还有一些文化和技艺课程设置,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书院教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贫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
            • 4.

              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其中前三科为政治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

              周课时

              学期总时数

              马克思列宁主义

              6

              132

              新民主主义论

              1

              22

              中国革命史

              2

              22

              经济地理

              2

              44

              俄语

              12

              264

              高等数学基础

              2

              44

              体育

              2

              44

              合计

              27

              594

               

               

               

               

               

               

               

               

               

               

               

               

               

               

               

              ①政治课比重最大,说明思想教育是最重要的

              ②俄语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44.4%

              ③课程设置与建国后中苏关系密切相关

              ④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5.

              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6. “从某些方面看,1977年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四人帮”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B.“双百方针”继续贯彻,各种观点盛行
              C.高考制度中断十年,出现“人才断层”
              D.“大跃进”蓬勃兴起,严重破坏生产力
            • 7. 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 8. 如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