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分)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2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2分)“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3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 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3分)

              材料二  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先是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余裕和技术经验后,逐步加强了基础研究。日本始终注重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由民间企业唱“主角”,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配角”。一些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均占其销售总额的7℅到10℅。日本主要引进“软”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不盲目引进“硬”的成套设备。战后日本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的尼龙技术的引进费只相当于中国宝钢付给新日铁公司引进费用的1℅℅。                                           

              ——《中西500年比较》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的做法。(3分)

              材料四 观察下列图片

              (2)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2分)还存在着什么问题?(2分)

               

            • 3.

              (22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剂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材料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就会发现,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桨,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

              材料三: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古代中国科技的什么信息?(2分)你还有哪些医学和农学的史实能够证明古代中国科技“让西方人望尘莫及”。(4分)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哪里?(4分)

              (3)材料从材料三到材料四,我国科技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四的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材料三中的现象不是偶然间形成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6分)

              (5)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等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分)

               

            • 4.

              (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曾被当做封建糟粕,受到过猛烈的批判,然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改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等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历史上科举制曾经起到的积极影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至90年代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