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列是我国建国以来高考作文试题(部分)
              1951 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3 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 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 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8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60 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 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3 “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5 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 高考中断十年
              1977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 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
              1981 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
              198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6 树木•森林•气候
              1989 给立志报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的高三学生的一封回信
              1992 清理路旁的脏物
              1993 帮同学补课要不要收报酬
              1998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1999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 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摘自章家仪、胡笙《60年来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角色预设》
              考生任选下列一项要求作答: (1)材料反映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对材料中建国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进行阶段划分,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说明:要求阶段划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 (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浸渍)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1912年将清朝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发展之意见》,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教自由相悖”,应该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宗旨。在我国率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思想,这位民国初期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912年9月,北京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史称“壬子学制”),在新学制下,分为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2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又包括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不同系统。壬子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选自 《民国初期的教育》(有删改)
              (1)依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作用。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
            • 5. 材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犬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
              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一一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二  1999年6日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8年小学净入学率已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为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至2.58%。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大学堂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 7.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特点并指出其主要作用。
                  材料二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 ……(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卢梭《爱弥儿》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3)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 8.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福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 程度(内容) 每星期钟点
               史地 泰西近时政治史   日本明治变法史 2
               地理 外国地理 2
               格致 化学大要 2
               法学 商法  各国刑法  各国诉讼法  警察学  监狱学 5
               交涉 国事交涉   民事交涉 3
               理财 银行轮  货币论  公债论   统计学 3
               商政 商业理财学   商事规则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 3
               兵政 军制学  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   战术学 4
               合计 24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愿习与否均听其便。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

              (1)据材料一指出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信息形成的原因。
            • 10. 教育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各具特点,但对社会进步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重视教育。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
              1
              10
              ,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2)结合所学概括伦敦大学建校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程     度 (内   容)每星期钟点
              史学泰西近时政治史  日本明治变法史2
              地理外国地理2
              格致化学大要2
              法学商法  各国刑法  各国诉讼法  警察学  监狱学5
              交涉国事交涉  民事交涉3
              理财银行论  货币论  公债论  统计学3
              商政商业理财学  商事规则  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3
              兵政军制学  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  战术学4
              合计24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愿习与否均听其便。
              (3)根据材料概括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设置课程的背景

              (4)上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教育发展与国家的推动密不可分。分析图表中所体现的信息并分析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