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材料 《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得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与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概述《申报》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曲折发展的原因。

              (3)请就媒体的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 2.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被认为是近代将西方科技知识和书籍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人。

              1895年6月,时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席翻译的他在《万国公报》登出启事:“求著时新小说。”他指出,当时社会有三大积弊:“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希望时人能撰写小说,显示这三大积弊的害处。

              最后征集到的162篇稿件,摆脱旧小说模式,引导了晚清时期新小说的创作取向。……这批稿件多来源于普通社会人士,而非士大夫阶层。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作品除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还积极设想改革方法,以促国家兴盛富强,达教化社会之效。

              ——《尘封百年时新小说重见天日曾激发晚清小说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兰雅倡导晚清小说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傅兰雅倡导的晚清时新小说的特征和影响。

            • 4.

              被誉为“中国近代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时务报》
              B.《申报》
              C.《民报》
              D.《新青年》
            • 5.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材料二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 7.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 8.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 9.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 10. 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


              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