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949—2022年我国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一览表               

              赛会\年份

              1949—1989

              1990

              2008

              2010

              2011

              2015

              2019

              2022

              亚运会

              北京

               

              广州

               

               

               

              杭州

              夏季奥运会

               

              北京

               

               

               

               

               

              世界游泳锦标赛

               

               

               

              上海

               

               

               

              世界田径锦标赛

               

               

               

               

              北京

               

               

              男篮世界杯

               

               

               

               

               

              北京

              南京

               

              冬季奥运会

               

               

               

               

               

               

              北京

              张家口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4.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中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4分)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 5. 33、(10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1) 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 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 6. 从曼彻斯特到上海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后迅即向全世界扩展,包括中国的上海。(10分)

              1830年,当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进行试运行时,年幼时的范妮搭乘了这辆火车。多年后,她回忆道:‘我父亲认识几位对这一事业非常感兴趣的绅士,当斯蒂芬逊提议进行15英里距离的试运行时,他们以极大的善意邀请我父亲带着我参加,并且允许我坐在斯蒂芬逊的身旁,我认为这真是自己毕生最大的荣耀之一。”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建成了淞沪铁路,也称淞沪铁路,它是中国第一条通用铁路。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时人尚持怀疑态度。不久,由于火车轧死一名士兵而遭致抗议,一些当地绅士也以铁路破坏了风水,汽笛惊扰了祖先的亡灵而大加反对,最后只好由清政府花巨资购买后拆除。

              (1)       如果以“从曼彻斯特到上海”为主题来列举工业革命内容的话,除了铁路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3分)

              (2)       就工业革命的全球性扩展而言,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地间的工业革命具有哪些差异?(4分)

              (3)       回顾这段历史,对今天上海的发展有什么启示?(3分)

            • 7. (12分)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那时我已稍能读报纸,也稍知时事,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合葬黄花岗,上海的《民立报》所发表的惋惜痛恨文章,我读了深受感动。林觉民遗妻书,曾教我流了不少眼泪。

                                                                   ——《苏雪林自传》

              辛亥武汉起义,上海《民立报》日事制造利于革命之电报新闻,清吏震惊,党人气盛。

                                                          ——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1月)

              材料三  (2011年底)网友对2011年的微博大事件进行总结:一月:空巢老人;二月:微博打拐;三月:日本地震;四月:瘦肉精;五月:私奔;六月:郭美美事件;七月:甬温高铁事故;八月:京沪高铁全线贯通;……

                                                     ——罗志渊:《微博时代,微博力量不可忽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期间报纸发挥了怎样的作用?(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在孙中山看来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微博在公共事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与报纸相比,微博有什么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2分)

            • 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克伦威尔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这样,还能说克伦威尔是真正的革命者吗?他还能算是一个矛盾人物吗?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材料二:

               陶行知(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26年起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8年8月,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作者评价克伦威尔的史实依据并指出在认识历史人物活动方面的不足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陶行知。(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