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

              ——《九国志·郑璠传》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槽或六槽,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具体史实?(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科技成就传到欧洲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认真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后来又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1905年爱因斯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又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建立了广义相对论。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物质波论,认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物理学取得的成就?(2分)并归纳分析人类对时空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4分)

              材料三     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观点。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3)据材料三概括生物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演变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四    随着互联网的壮大,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正在诞生。……由于很大一部分社会活动都将可以在网上开展,因此,人们的交往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完全成为现实。……在网上,每一个网民是充分自主、充分平等的。这里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完全独创性的个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4) 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4分)概括指出材料四所述的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不得照抄原文)(4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考查一位或许过分敏感的德国人所说的“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的这个“卓越不凡的国家”,而来访问乔治四世(1820年即位)治下的英国的外国人,发现自1821年第一艘轮船在多佛尔和加来之间开始航行以来,行旅往来已经舒适得多了。“即令遇到逆风,”只要风力不太强的话,渡海现在只需要三、四小时。……  ——《现代英国经济史》                           

              请回答:

              (1)列举“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2例。(2分)

              (2)在“德国人”眼里,当时的英国是个“卓越不凡的国家”,请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作出解释。(5分)

              材料二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偈议。

              材料四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五 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国,都得到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强劲推动,尽管这种推动在东南亚来得较迟。同技术进步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引进了19世纪西方式商业和工业组织机构,如银行和合股公司,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这使他们与殖民地征服者对立起来。过去的亚洲大帝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结构上是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不同的,但亚洲人明智地看到,欧洲国家强大力量之源正是他们所缺乏的统一和干劲,而他们若想再次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统一和干劲。——摘自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

              请回答:

              (3)依据材料二,分析1830年到1870年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3分)

              (4)根据材料三和四,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4分)如何理解材料五中“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 ?(6分)

               

            • 3.

              铁路是现代经济的大动脉,铁路的发展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斯蒂芬森,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有铁路,始于1876年外国在上海所修的吴淞铁路。1881年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为减轻顽固派的反对,一开始不得不采用马拉车箱运煤;……1895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作为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铁路轮船被视为起衰振弊救国图强的利器, 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从1895到1911年,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的高潮,先后修建了东清、胶济、京汉等几条较长的干路……但这些铁路大部分都借入了外国资金,外国资本势力对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朱荫贵《近代新式交通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局常委会上,搁置半个世纪的修建成渝铁路被提上议程。作为四川人,邓小平对引发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运动太清楚了,清政府和国民政府修不好的成渝铁路,共产党能不能修好?当邓小平赴京向毛泽东请示时,毛泽东回答,你能说服我,我就鼎力相助;否则,就暂时搁置.邓小平讲了三点理由,说服了毛泽东及党中央。              ——摘自《邓小平说服中央修建成渝铁路》

              (1)据材料一,概括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飞速发展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4分)

              (3)综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邓小平讲的三点理由可能有哪些内容?(6分)

               

            • 4.

              (14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2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6分)

               

            • 5.

              (11分)科技、教育、国防的发展深刻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3分)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3分)还存在着什么问题?(2分)

              材料三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3)材料三中辽宁号人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3分)

               

            • 6.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7

              美国

              晶体管问世

              1977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0

              美国

              激光器出现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2分)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1分)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分)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措施及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8分)

               

            • 8.

              (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 9.

              (18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材料三 “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

              ——鸦片战争中的浙江巡抚刘韵珂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械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路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

              “泰西巧妙,而中国不必安于拙;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左宗棠

              材料四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这一重大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谱写的壮丽篇章。                 

              ——摘自《胡锦涛在探月工程庆功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有何特点?(4分)试举其中两例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2分)

              (2)从材料三可以获取关于中国近代科技方面的哪些信息?(6分)

              (3)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从事这项战略活动的历史条件。(6分)

               

            • 10.
              【题文】(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