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10岁到15岁的少年,在  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迭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材料二 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80年代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愈30万人。     
              材料三 200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唐纳荷的采访时说到:“中国在爱尔兰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萧伯纳,他说过:‘我们是朋友,如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开放、学习会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1)材料一中提到的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一事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运动中的举措?
                                                                                                                                                                                
              (2)清政府为何派青年才俊出国学习?中途为何又召回?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3)材料二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4)读完整段材料后,你是如何理解“开放、学习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的。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妇女服饰

              民国时期妇女服饰

              当今妇女服饰

              材料二 清朝满族妇女着长袍,宽袖口,镶有滚边,称为旗装;汉族女子上身穿袄、衫,下身着裙子。这些服饰,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非常不和谐,更重要的是,已失去了赖以依存的清朝封建政权。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旗袍是其代表服饰,是在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基础上改进后创造出的新样式。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行动指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饰也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化纤工业发展以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趋于多样化。
              (1)民国初期妇女服饰相对于清朝妇女服饰有什么变化?分析出现此变化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妇女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服饰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一个时代文明的演进趋向,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解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 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公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同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传统观念反映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一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刘斌《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宇建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同时也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家庭伦理观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曾表示,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高于上届。部分代表还重点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妇女的参政水平。
              (5)根据材料五,从政治文明角度分析妇女地位变化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均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进入俄国的亚洲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之后短短的两到三个世纪中,第一次国际分工已大规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际大分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日不落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海外移民的情况,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令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 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诫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西服和中山装

            图3 “文革”时让人们的衣着

            图4 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装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 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厦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近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世界博览会是对人类社会科技与文明进步的真实记录,更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
            (2)请你设想一下,这届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几类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试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材料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有何认识?你对经济全球化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是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加全面融八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实质性措施,也是继北京奥运会以后再次向世人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崭新机会。
            (4)试从科技方面举两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并分析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落后。你们成立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创举,特别是可以使第三世界国家得到益处。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要积极参加这个世界实验室的工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刚起步,也许本世纪末可以看到比较显著的进步,真正的进步要到下个世纪的三十至五十年。中国的特点是又大又落后,办起事情来不容易。对于你们的帮助,我非常感激。当然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从现在的状况看,是有希望的。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等科学家时的谈话


            (1)请回答,如何探讨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之间的互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向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学习,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据此回答问题。
            (2)“两弹一星”的发射地点是下图中的____。


            (3)简述“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一一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