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6分)
              材料二、古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饶立华《古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材料三、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1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1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一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
              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ks5u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材料二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分别是什么文学体裁? (4分) 这几种体裁是什么关系?(2分)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2分)其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取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称为四大行当。
              ————《京剧行当》
              材料二:京剧的传统剧目有《野猪林》《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挑帘裁衣》《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水帘洞》《安天会》《十八罗汉斗悟空》《沙桥饯别》《五百年后孙悟空盘丝洞》《十八罗汉收大鹏》《无底洞》《金钱豹定军山》《阳平关》《水淹七军》《走麦城》《受禅台》《伐东吴》《连营寨》《白帝城》《别宫祭江》等。
              材料三:“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均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受乾隆帝所宠爱。后因为臣下所以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材料四: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化异彩纷呈,冲击着祖国的传统文化,“国粹”京剧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京剧。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二,指出京剧人物类型与明清小说有什么关系?(2分)
              (2)阅读材料三,分析京剧发展走了一条什么道路?(4分)京剧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国粹”京剧的。(4分)
            • 5.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材料三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
              材料四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2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欧社会转型起了什么作用?(6分)
              (3)根据材料四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4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6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4分)
            • 7.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1)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3分)
              (2)吴老太爷醒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请列举(3分)
              (3)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