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2. 如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19世纪4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期
              代表刊物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 《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 3.

              被誉为“中国近代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时务报》
              B.《申报》
              C.《民报》
              D.《新青年》
            • 4.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在此,梁启超

              A.肯定报纸的商业功能
              B.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
              C.主张首先改革社会风气
              D.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
            • 5.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 6.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在此,梁启超

              A.肯定报纸的商业功能
              B.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
              C.主张首先改革社会风气
              D.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
            • 7.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知道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通过

              A.电视
              B.报纸
              C.电影
              D.互联网
            • 8.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创办时(  )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②有可能介绍德国制造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情况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         
              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9. 2013年受媒体关注较高的热词是:“网络反腐”、“房妹”、“官二代火箭升迁”、“最牛中国城管”、“职务犯罪”等,这突出反映的是(  )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 10. 1932年,《皖报》在其原有“政府通告”“本省与本市新闻”“文艺副刊及广告”等版式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这反映出该报的办报理念(  )
              A.商业性弱化
              B.时政性消失
              C.社会性增强
              D.经济味浓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