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10岁到15岁的少年,在  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迭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材料二 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80年代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愈30万人。     
              材料三 200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唐纳荷的采访时说到:“中国在爱尔兰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萧伯纳,他说过:‘我们是朋友,如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开放、学习会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1)材料一中提到的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一事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运动中的举措?
                                                                                                                                                                                
              (2)清政府为何派青年才俊出国学习?中途为何又召回?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3)材料二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4)读完整段材料后,你是如何理解“开放、学习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的。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浪漫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浪漫主义的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他们汲取了卢梭认为社会和物质的繁荣毁坏了人性的观点,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浪漫主义强调个性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单一价值,是推动民族主义出现的主要动力。
               ——唐纳德·卡根《西文的遗产》(下册)

              材料二   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狂。尤其是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像……其实,那时拜伦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别一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鲁迅《杂忆》1925 年6 月

              材料三   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要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法)丹纳《艺术哲学》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举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伦诗歌在清末受到中国青年喜爱的原因。从材料一、二出发,分析浪漫主义文学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 年)为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鲁迅作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在当时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1)你认为当时北京正进行着的“文化批判”运动是指什么?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常常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 ,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的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在军事、思想理论、政治等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 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团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 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