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第一次转移是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由此推动了科学和技术、商业和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革命。第二次转移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崛起,其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第三次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崛起,即“后美国时代”。在产业、金融、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世界力量的分配正在发生着转移,正在偏离美国的统治地位。这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其他国家崛起的世界,一个由许多地方和许多人定义的世界。

                                                                                                                                                         ——美国著名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

              ⑴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⑵材料二中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一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

                                                                                                                                             ——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1994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 3.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国际格局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外交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15分)

              材料一 两极格局确立后,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从苏联方面看,南斯拉夫事件之后,……新中国只有作出公开的承诺,才能消除斯大林对中共所怀有的疑惑,才能得到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此外,中苏两国在具体问题上虽然有矛盾,但是苏联对中国革命基本上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中苏两国有着几千公里的共同边境,中苏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使日本佐藤内阁十分被动,……成了“赶不上公共汽车的亚洲孤儿”。日本《产经新闻》撰文写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文章认为,这个新主角有可能由日本和联邦德国充当。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我们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探讨,“中心问题之一都是对冷战后美国世界地位做出基本分析”,“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也是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各大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                                      ——王辑思主编《高处不胜寒》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面对两极格局,新中国当时是如何选择站位的?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新的情况?列出材料二中涉及的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大事。(4分)

              (3)据材料三回答,冷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导致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6分)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 5.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历史潮流和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这个大家庭中去。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全球经济开始走向融合。跨国公司,科学技术,区域经济集团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合作与竞争是突现出来的重要特征。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据外媒报道,美国经济的秘诀在于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储备货币,美国最怕、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货币影响力下降。近年来,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值得关注。这对于美国将是可怕的打击。因此,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不断煽风点火,使东亚自贸区进程受阻,而相对受益的自然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另一方面,美国在这时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这本来会使美国的游资净流出,但是东亚争端一起,国际热钱逃离中、日两国,又不能流向债务危机严重的欧洲,就只能流入美国了。

              (2)阅读材料二,归纳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该如何应对?

            • 6.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3分)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1分)

              材料二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1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分)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1分)

              (3)这一趋势(进程)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3分)

            • 7. 阅读表格,完成问题:

              186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备注

              1860—1870

              5.5

              2.9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1948—1981

              6.8

              5.6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分析上表 ① ② ③ 栏后,可看出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的增长并不完全同步。结合背景,试概括出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三项主要因素。(6分)

            • 8.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然而,正踩在“短促二十世纪”尽头的这个世界,与当年起点时刻之间的比较,并不是一道“孰多孰少”的历史计算题。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质的不同”。……其一,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在它的春秋去来之间,欧洲已然日渐衰败。……第二项变迁的意义,则较第一项为重大。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作业的复杂体。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你如何理解“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请结合史实从多个方面加以归纳叙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