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 2.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 3.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 4. 文明的动力
              中国人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
              --摘自姜义华《文明的自信》
              问题:
              (1)中国古代史上个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实现“身份地位”的流动?
              (2)举一例说明“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3)你是否赞成“身份地位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请说明理由。
            • 5. 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
              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历史事例
              减轻负担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政府鼓励
              土地政策
              保障农时
            • 6.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1)依据相关内容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
              (2)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西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变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面对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的困惑。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怎样推动了当时秦国的社会转型?
              (2)材料二中王安石“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有哪些?其实际效果如何?
            • 8. 材料一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修权))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中抽签产生)有权撤消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大会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用的政治权利。
              材料四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 ,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共同目标。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 9.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 10. 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建立的措施。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场改革在建立社会公正秩序方面的不足之处。
              (3)如何划分社会等级,往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试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4)对于创建公平公正社会,你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