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 2.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 3.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 4. 本题有A、B两道题,请考生选择一题,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黑。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 5.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 6.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 7.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商鞅变法仁义不施,风俗败坏。他举例说:商鞅变法使得商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
              --整理自《汉书•贾谊传》。
              (1)材料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客观评价该措施。
              材料二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我国某地农村1936年和1981年的家庭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注: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好继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多为上市独立生活能力的亲属)。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区近代以来家庭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并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 8.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表明,商鞅采取了一种什么政策?分析商鞅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
                  1873年7月28日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地税改革条件》,宣布在全国实施地税改革。《地税改革条例》的内容要点有四:(1)地税的标准:课税的基准不是石高(石高制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运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而是土地的价格(地价);(2)地税的税率;税率与丰收、歉收无关,以地价的3%为定率;(3)地税的形态:不是纳物(纳米),而是纳钱;(4)征税的对象:纳税者不是土地耕作者,而是土地所有者。
              --改编自《日本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除井田,民得买卖”,“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卫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卫鞅的富国图强之术体现了当时哪个学派的主张?
               材料二  1933年  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认为只有地方政府才能管理各自辖区的农业生产。1936年《农业调整法》被宣布无效。
              --《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第一部《农业调整法》出台的背景,概括《农业调整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1936年联邦最高法院的宣判体现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中的哪些特点?
               材料三  19  82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极大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极大发展”的原因。
            • 10. (22分)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

              材料二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2分)

              材料三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4分)

              材料四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3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3分)概括说明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4分)

              材料五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所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