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完颜亮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孝文帝改革相媲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具体内容
              政治制度的改革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等。
              迁都燕京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社会经济的改革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完颜亮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举措。
              (2)两次改革的相似措施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
            • 2. 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原都城之自然条件恶劣,保守势力强大,不易推行改革。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
              A.
              B.
              C.
              D.
            • 3.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了摆脱保守势力的影响,他将都城迁到了(  )
              A.北京
              B.长安
              C.洛阳
              D.建康
            • 6.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完颜亮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孝文帝改革相媲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具体内容
              政治制度的改革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等。
              迁都燕京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社会经济的改革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完颜亮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举措。
              (2)两次改革的相似措施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则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观点的合理性。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
            • 9.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0. 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人物言论事件
              A秦始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魏孝文帝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迁都洛阳
              C唐太宗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开创三省六部制
              D明太祖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建立内阁制度
              A.A
              B.B
              C.C
              D.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