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 2.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该观点中的“空前之世局面”指的是(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3.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
              (2)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 5.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 6. 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 7. 改革是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改革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上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3)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的谥号为什么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材料三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4)根据材料三,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