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2. 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最大特点在于,①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胡人政权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如《魏书》所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②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从①、②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依据所学史实加以说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 3. 太和时期,北魏仿周礼重制祭祀之礼,造明堂、营太庙,反复争论推敲祭祀的各种细节,有意识的强调祭祀之礼作为宗族结合精神支柱的特征,发覆了孝道之义。……礼入于法,创制阐礼,礼是儒家,处理家庭宗法关豕的准则,孝文帝以律阐礼,使之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他认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创立了存留养亲制度,规定:“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歌。”孝文帝还把刑罚的目的由“以刑刑民”转向“以刑禁民”,把用刑“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作为法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北魏法制自此由严酷向宽缓转折。
              --------依据刘成江《阐述孝文帝法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 4. 材料一  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摘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推进“胡人”汉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进这一进程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2)材料二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受到批评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北京图书馆藏拓《元羽墓志铭》(部分):
              侍中司徒公广陵王墓铭志 使持节侍中司徒公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
              注:此墓志铭为孝文帝之弟羽(元羽,谥号惠)的墓志铭。
              (1)从墓志铭中,可以推断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具体内容?这些改革内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cuì禽兽细毛)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节选)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表现形式、文明发展角度,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认识。
            • 7.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1)孝文帝为“变夷俗”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一对此举持何观点?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全集》
              (2)运用材料二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孝文帝改革进行评价。
            • 8.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2)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 9.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1)据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
              (2)结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对孝文帝改革进行简要的评价。
            • 10.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二  “盖帝(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1)材料一提到的改革措施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赵翼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观点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