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 2. 公元府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 5. 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幸“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政治结构
              3.2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俄罗斯的推进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第八章 鸡片战争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 6.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 7.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8.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如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
              1958200005876.029.4
              1959170006740.539.7
              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基本特点。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 1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表明,商鞅采取了一种什么政策?分析商鞅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
                  1873年7月28日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地税改革条件》,宣布在全国实施地税改革。《地税改革条例》的内容要点有四:(1)地税的标准:课税的基准不是石高(石高制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运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而是土地的价格(地价);(2)地税的税率;税率与丰收、歉收无关,以地价的3%为定率;(3)地税的形态:不是纳物(纳米),而是纳钱;(4)征税的对象:纳税者不是土地耕作者,而是土地所有者。
              --改编自《日本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