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材料二: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1)材料一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6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 1520 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4分)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4分)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4分)
            • 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在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材料三: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英国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4分)
            • 4.
              观察下面图画,回答问题:

              (1)这幅画反映出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说出你的依据。(4分)
              (2)该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分)这一事件在欧洲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6分)
            • 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何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读图: 
                      
              出售免罪符                   布鲁诺受火刑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罗马天主教会鼓吹: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加尔文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⑴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6分)
              (3)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8分)
            • 7.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三幅图片反映了欧洲社会怎样的历史现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分)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新特点。(4分)
            • 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但他的多面形象远未被我们所充分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和美国这股争取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是加尔文主义孕育出来的;而实践这个精神,使它成为具体制度的,也多半是加尔文主义者。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甘·雅各和杰利·纽康《如果没有耶稣》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
              ——恩格斯
              (1)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对加尔文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加尔文的评价相矛盾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9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6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
              材料二 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词:“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材料三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加于人们的惩罚。”“他们……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叮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九十五条论纲”
              据以上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区别。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