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帝国宪法下的日本统治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帝国宪法是日本政治近代化开始的重要标志,同时日本也从此走向了一条背离现代政治原则的道路。据材料一,说明其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所说的“巨大失误”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 3.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日本宪政文化刍议》
              (1)依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和成果。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
            • 4. 城市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城市化进程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大约有占日本总人口数三分之一的“流民”从农村进入城市。1920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8%左右,到1940年已经上升到了将近35%.……1919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经过黄金一战的发展,日本的国内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社会呈现什么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 5. 风物长宜放眼量。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 7. 日本明治维新体现出“眼观八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替,从而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但是,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更难一些,精神层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是如何做到“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概括指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方面和精神层面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 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 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現代教育的突 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現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但是“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日本人己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
              材料二  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0.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2)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