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
            • 2. 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法系的影响,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迈进。推翻幕府统治不久,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五条誓文》.紧接着,明治政府又颁布了<维新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法。……1889年以后,日本以宪法的制定颁布为标志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虽然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与日本法律传统的冲突,然而其自古就有着善于移植外来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融合的本领……此外,日本一直未处于亚洲文化中心位置……日本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其既能够对西方法律加以借鉴和改造,又能对之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日本法治近代化过程。
              --冯玉军《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材料二 戊戌变法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是康、梁对于实践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实现法治国家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君主立宪,措施就是设国会、定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康、粱的维新思想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推进了一步,预示着封建法律思想的结束。……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对封建法制批判最为全面的。从立法、司法以及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选举制度以及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或批判。……同时,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马聪《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汉代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意义,并指出商鞅变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522年《新约全书》的德文版在德国出版。1534年,整本德文版《圣经》出版。德语《圣经》是宗教改革运动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教义的源泉,而且是统一德国语言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动力。
              --杨平《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马丁•路德翻译德文版《圣经》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德文版《圣经》的流传对德国的宗教、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在经济上,它完成了在帝国主义鼎盛时期成为经历工业革命的唯一的非西方国家的奇迹。似乎无可置疑的是,日本人对文化的独特性的强烈意识,对天皇崇拜和国家崇拜的传统,军人光荣感和勇猛的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不畏牺牲的政治文化,加强了日本为战略上的安全和获得市场及原料而扩张为“大东亚”圈这一目标的动力。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中所说的“奇迹”?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能够说明日本明治维新有怎样的历史局限性?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人说:明治维新“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材料二            明治政府教育纪事(节选)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迅速普及教育。
              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1871年,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
              1896年3月,国会通过《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材料三           日本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
              年代188518901910
              比率1.8%2.1%2.3%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四《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处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肖兴安 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木户孝允认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理由。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要举措。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家鼐,清咸丰状元,与翁同酥同为光绪帝师,是晚清著名教育家和京师大学堂的“首办人”。
                  材料一:孙家鼐清醒地意识到“泰西各国……凌抗中朝,荤荤群才,取之宫中而皆备,非仅恃船坚炮利为也”、“非有人才,不能自立”。
              孙家鼐在奏报官书局章程中,将农务、制造、测算之学置于律例、公法、商务的同等地位。在他看来,无论“中学”或“西学”都不是一门“学科”,它们是学问的门类,是学习和求知的方式。至于京师大学堂所要传授的“学问”,孙家鼐则分立10科,并不作中西学之分,其中有6门学科涉及科学和技术。这6门学科的内容均包括基础科目与应用技术。
                  材料二:孙家鼐认为“开民智”“通下情”为第一要义的主张最要紧。他指出:自古以来,“圣帝明王,未有不通达下情,而可臻上理者也”,“国家积弊,惟在敷衍颟顸,事无大小,多以苟且塞责了之”,“贫弱之患犹小,壅蔽之患最深”。1895年,康有为创立强学会,议论时政,译书译报,孙家鼐“尝为代备馆舍,以供栖止,且列名北京强学会”。他认为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杂引谶纬之书,影响附会”,向光绪上奏,“以为康有为书中,凡有关孔子改制称王等字样,宜明降谕旨,亟令删除,实于人心风俗,大有关系”。对于维新派的民权说,孙家鼐认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背景和重要贡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家鼐对维新变法的态度。
            • 7.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开始“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了一条耀眼却又悲剧的近代崛起之路。为了建立一个在实力上能和西方列强分庭抗礼的国家,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奠定了日本近代崛起的基础。日本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构筑了明治中央集权国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地完成了近代化,国家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按照西方模式编练军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近代军队,对陆海军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到二十世纪初,日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日本崛起史,对我们的中国今天的崛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剖析其中的原因。近代时期,日本政府基于“鸦片战争”的天赐前鉴,迅速调整政策开国,走进了世界近代化的历程。1871年日本派遣使节团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文物制度的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很快,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连同生活习俗纷纷传入。但是日本在通过国内的改革实现强盛的同时,却走上了畸形的崛起之路,这也注定了日本的近代崛起的悲剧性。
              --孟晓旭《日本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影响。(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可以借鉴明治维新的哪些成功因素。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帝国宪法下的日本统治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帝国宪法是日本政治近代化开始的重要标志,同时日本也从此走向了一条背离现代政治原则的道路。据材料一,说明其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所说的“巨大失误”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 9.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日本宪政文化刍议》
              (1)依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和成果。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  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