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自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1919年)

              (1)“转折”是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状况,如方向、形式等。在历史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的变化就是转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三国改革对三国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尽管改革失败,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近代西方民权思想相比,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何显著特征?
                                                                                                                                                                              
            • 3.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强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虽特征不同、手法各异,但其兴盛颇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寻:①鼎新革故,变法图强;②发展经济,壮大国力;③创新科技,崇文重教;④对外拓展,取长补短;⑤发展军事,富国强兵等等。 
              (1)针对上述说法,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日本各有什么措施使其走上近代化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被誉为“田武夫必读之书”。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到上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日本)福泽谕吉被誉为“东方的伏尔泰”,著述颇丰,影响巨大。他每出一本书,“天下少年就群起遵从”,“父不能制子,兄不能禁弟”。他所著的《劝学篇》总机销售了340册,平均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人读过这本书,一直有人尊称福泽谕吉是所有日本人的老师。
              (2)根据上述材料所给的角度,评述材料中的现象与改革的关系,并据此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在这方面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