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32分)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发展也受到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贯传统,对儒家来说尤其如此。这不仅在于它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是在于确立了传统教育的框架:在培养目标、教育学习内容、教育办学形式诸方面,两千多年的教育未能超出其范围。

              ——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材料三  苏格兰的第一所大学出现在1412年,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苏格兰的大学异军突起,又先后建立了三所大学。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在阿伯丁大学确定了地位,而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心。在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化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激发了人们将科学应用到渔业、农业、交通和工业上去的兴趣,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这与依然稳坐“象牙塔”中的牛津和剑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1740年开始,格拉斯哥大学的本科生中约有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有些来自英格兰),它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工商界获得了成功。在苏格兰,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进程要比英格兰大学开始得早。格拉斯哥大学在梅尔维尔担任校长期间(1574~1580)就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第一年学习人文学科,第二年学习数学、宇宙学和天文学,第三年学习道德和政治学,第四年学习自然哲学和历史。1708年爱丁堡大学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抛弃了四年中由同样的教师教授所有科目的做法,到1753年这种做法几乎被所有的大学所采纳。172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哲学教授首次用英语取代了拉丁语讲座。这些改革使苏格兰大学在18世纪独树一帜,连牛津大学都自愧不如。

              ——《外国高等教育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确立的教育框架的内涵。(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政府发展教育的措施及其影响。(10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苏格兰大学崛起的原因。并概括苏格兰大学的创新和影响。(16分)

               

            • 2.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3分)

               

            • 3.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分)

               

            • 4.
              (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服饰变迁一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6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 5.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为缓解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白银政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是币制改革的最直接动因。“白银政策”其目的是要增加白银储备,并通过提高银价带动国内物价回升进而刺激生产和投资,同时,通过收购白银提高银本位国家的购买力从而便于倾销产品。而在中国方面,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银本位大国,世界银价的变动对中国的货币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旧的货币制度的紊乱带来的诸多弊端也是币制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旧中国的货币种类复杂,既有重量不足、成色不一的银两、银元、铜币等铸币,又有各种各样的纸币。……这种极不统一的币制对商品的全国性流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对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都是不利的。国民党实行币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化,进一步说,就是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提高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 此外,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种种复杂的考虑,也支持并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使这一改革得以推行和实施。
              在谈及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但法币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却另有不容忽视的正效应。 从当时的效果看,法币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诸多现象表明,法币改革后,情况一直朝着对中国经济和其他国家在华利益大有好处的方向发展。 从长远方向考虑,法币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是进步的,它是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环。……同样基于长远考虑,法币改革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如果没有币制改革,资金不可能充裕、顺利地流向内地,大后方的经济也很难经得起长久的战争考验。
              ——《试析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南开大学经济系 云妍)
              (1)依据材料,谈谈国民政府为什么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评价国民政府币制改革。(7分)
            • 6.
              【材料一】
                  
              图一  甲午战争图                       图二 时局图
              【材料二】 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你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 7.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
              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2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2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4分)
            • 8.
              (15分)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分)
            • 9.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
              ——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
              材料二 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云云。
              ——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7分)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对于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学界乃至变法者本身都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诸夷环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臣闻方今大地守旧之国,未有不分割危亡者也。……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皇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心态,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5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分析这段材料是否挖掘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