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谕”道:“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须为倡办”。光绪颁布了“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诏令。以下对该诏令的分析,正确理解的是
              [     ]

              A.清朝实行君主专制,不可能下达这样的诏令
              B.该诏令说明晚清时期国民有一定的出版自由
              C.在该诏令影响下,出版了中国人自办的《申报》
              D.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有《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等
            • 2.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胡适的《留学日记》载: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此观点没有认识到    
              [     ]

              A.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B.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C.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 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1)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闪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 6. 光绪帝实行的新政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一致的是
              [     ]

              A.改革教育制度
              B.召开国会
              C.制定宪法
              D.设立议院
            • 7.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薪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8.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悲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  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粱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粱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的告密又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
            [     ]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民主和科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