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尽管改革形式多种多样,特点各异,但这些改革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小学教育、农业革新和邮政事业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中的“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
              ①图片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明治政府于1872年正式废除《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把所有权与永佃权分开,规定新兴地主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对土地享有永久耕种的权利(永佃权),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根据网上材料综合

              材料二   (注: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

              日本早期火车

              东京的鹿鸣馆 1883年建仿照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进行活动

              明治初期的小学 教师穿西方服装正在上数学课

              材料三  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木漱石批评这种欧化风气是一种“轻佻”行为,他担心浅薄地模仿西方会失去“日本人的特性”。著名医学专家森鸥外也反对完全以欧洲为模子来改变日本的习俗、制度和机构。甚至福泽谕吉也改变了腔调,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不能全面放弃,应“尽量少抛弃”,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从而提出了“少弃多采主义”。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废藩置县,明治维新是如何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改革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强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虽特征不同、手法各异,但其兴盛颇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寻:①鼎新革故,变法图强;②发展经济,壮大国力;③创新科技,崇文重教;④对外拓展,取长补短;⑤发展军事,富国强兵等等。 
              (1)针对上述说法,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日本各有什么措施使其走上近代化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被誉为“田武夫必读之书”。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到上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日本)福泽谕吉被誉为“东方的伏尔泰”,著述颇丰,影响巨大。他每出一本书,“天下少年就群起遵从”,“父不能制子,兄不能禁弟”。他所著的《劝学篇》总机销售了340册,平均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人读过这本书,一直有人尊称福泽谕吉是所有日本人的老师。
              (2)根据上述材料所给的角度,评述材料中的现象与改革的关系,并据此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在这方面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29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温历史上的教育改革,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以上材料,比较明治维新、清末新政中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