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公民大会每隔10 天集会一次,20 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 个部落各选出50 人。这50 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 公民不纳税) ,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3 )与材料二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