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 

              请回答:
              (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论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免除一人的徭役),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绵,为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文明(冯)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材料二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宦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
              ——《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010年9月6日)

              材料三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改革赋役制度: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万历十年,张居正阖然长逝。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曹大为《起衰振隳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光明日报》2010?6?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和租调制得以成功推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青苗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并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的后果,分析形成这一后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改革的成败,你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实行"差役之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征收免役钱时,还加收宽剩钱,以备荒年之舟。开始说是以备荒年,实际上年年征收,与常赋无异,规定标准为百分之二十,执行中普遍扩大到百分之四五十,更为严重的是,交了钱还得服役,且免役收入也没有专款专用。据记载,免役钱"岁入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到了变法后期,国家通过免役所得款项甚至超过了原先创收中比例最大的青苗法所徐 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使得原先要求改革差役法的大臣们到后期都群起反对免役法。      
              (2)依据材料二回答,免役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和影响?后世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 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1)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悲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  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粱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粱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的告密又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材料一 “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二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三 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

              请回答:
              (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简要指出欧洲历史上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试评价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力图在实践中推行德尔菲关于限度与节制的训导,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被贫富纠纷所撕裂的城邦中引入一种社会平等的理想。
              ——赵明《论梭伦立法》

              材料二:“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最终是北方得以统一南朝,是北朝而非南朝构成了隋唐盛世的来源,这不是偶然的。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在政治上是如何实践“限度与节制”思想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何根本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