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法国号称民主,而其民权又远进于英国者……是以其地方自治之力徽也。”同时不少知识分于如严复、张骞等人提出了英国式的“分权立宪”方案。在他们领导下,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这动迅速展开,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立宪派为了实现“分权立宪”的政治宏愿,对地方自治运动大力鼓吹,广速舆论,把地方自治视为立宪政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他们认为应该将地方自治的范围扩大到省议会,认为省咨议局具有地方议会的性质,他们始终把省咨议局视为最高地方自治机关,要求扩大省咨议局的职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又把地方自治机关与国会联系起来,要求进一步参与中央政权,召开与“乡议会、州县议会、市议会和省议会相对应的中央国会”。就立宪派来说,以地方自治为核心的分权立宪方案,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意义的地方分权,但立宪运动的深入发展对地方势力的膨胀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立宪派“分权立宪”的举措和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立宪派“分权立宪”的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权权力的界限由全体成员通过契约组合的国家,对其每一个成员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的方式来推动和安排各个部分。社会公约赋予了政治体制对其成员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受到公意的指导时,形成了主权。公民对主权应当服从,但主权者不能给公民加以任何对于集体毫无用处的约束。主权的行为是合法的约定,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对一切人都是同等的、目的是为了公共的幸福、有公共的力量和最高权力作为保障。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但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
              一一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为何是真极大胆之创论?从中外民主思想的变化中,谈谈你对人类民主发展的认识。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结合民国初期的国内政治状况评析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
            • 4. 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 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其立论之根柢有二:一曰关于内治者,二曰关于外交者。西哲常言:政府之与人民,犹寒暑表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其度必相均,而丝毫不容假借。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虔刘一时,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譬犹溽暑之时,置表于冰块上,虽其度忽落,不俄顷则冰消而涨如故矣。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韩愈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梁启超提出“新民说”的原因,并指出其“新民说”的历史意义。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与梁启超的“国家观”,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国家观问题上的进步之处和意义。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二  梁氏以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投身于“新政”“新民”的社会实践……对照比较中西各国国民素质、反省戊戌新政失败所得出的结论是其“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同时,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柔民”、“涣民”手段统治下的百姓养成了普遍的奴性而不自觉。鉴此,1902年,梁明确揭橥“新民”大旗,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其《新民说》为近代国民设计的诸如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等新德性,都已深入到国民素质近代化的深层次。
              --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及其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分析指出古代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何明显的异同。
            • 7.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法治主张的时代背景。
            • 8.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西政、西学,日新不已,实则中国圣经之义,议院实谋及庶人,机器则开物利用,历代子史,百书著述,亦多有之。但研究者寡,其流渐湮,正宜恢复旧学,岂可让人独步?今之聚书,务使人士知中国圣人穷理之学,讲求实用,无所不备。
              摘自《康有为全集» (第二集)
              材料二 1902年秋,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一文中在表达了自己的主张:若是要养人民的自治力,正是要从平和秩序里头得来,破坏建设过渡时代,最要紧的是统一秩序,我总是最爱那平和的、自由的爱秩序的平等,但使能够有国会,有政党,有民权,和那英国、 日本一个样儿,那时这把交椅谁人坐他不是一样呢?倡革命议论、革命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折中调和;今日要致力于预备功夫,联路志士,操练国民。
              (l)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思想观点。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主张与其在19世纪末的思想相比有什么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 9.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法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清•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康有为提出什么政治主张?光绪帝颁布的“百日维新”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你如何正确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 10. 思想家眼中的君民关系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其与孟德斯鸠主张主要差异是什么?
              (3)英国在走向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洛克的基本思想的?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