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
              C.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
              D.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
            • 2. 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这表明他(  )
              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
              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
              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
              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
            • 3. 杨度认为: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他的“民族观”强调(  )
              A.民族血统论
              B.文化共同体
              C.种族融合体
              D.地理决定论
            • 4.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 5.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 6.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 7. 表是20世纪初我国有关历史
              1904年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实施
              1905-1908年各种民营厂矿增加了两倍有余
              1907年中国试行司法独立
              1909年各省(除新疆外)先后完成议员选举程序,成立谘议局
              1910年第一个近代行律颁布
              1911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近三个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进展顺利
              B.晚清十年的改革真假难辨
              C.清末新政的成就难能可贵
              D.辛亥革命的理由并不充分
            • 8. 下表是“晚淸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三类译书比例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类别1860-1899年1902-1904年
              数量比重数量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
              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
              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
              A.晚清自救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社会改造的需要
              D.全盘西化的需要
            0/40

            进入组卷